> 活动 >

极目快评|工作时长刷新二十年纪录,该挤掉加班的“水分”才好

时间:2023-05-25 11:22:28       来源:极目新闻

近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.8小时,较3月的48.7小时增加0.1小时。至此,2023年4月刷新该指标自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。(据5月24日澎湃新闻)


(资料图片)

据报道,可查的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的年度数据,最早可至2003年。数据显示,2021年、2022年至今,工作时间处于历史高位,超时长、高强度工作更为普遍,这与近年“内卷”成为热词的现象有所呼应。

工作越来越卷(来源: 澎湃新闻)

据分析,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或有两点:一是就业市场整体仍处于不利于劳方的情势。二是资方更占优势的劳动关系格局已较为稳固,对员工工作时长的主导权力较强。

说白了,这就是加班因素造成的工作时间拉长。因为资方主导了用工时长,为了节约用工成本,宁愿以拉长现有员工的工作时间开展生产,而不是扩充员工规模、增加人工投入。

数据显示,2015年以来,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逐步增长的态势,从45.5小时增至2019年的47.9小时。2021年、2022年,在岗劳动者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依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。

工作时间变化图(来源: 澎湃新闻)

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,“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”。显然,目前的劳动者工作时长已超过了法定时长,就是加班加点。2023年3月、4月连续刷新统计纪录,表明加班现象还在愈演愈烈,并没有得到遏制。

加班屡被吐槽,又挥之不去,说来说去,还是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现实中的刚性不够。统计发现,2007年,劳动合同法颁布,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。2007年至2009年,劳动者工作时长较此前高位迅速下降。2008年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.6小时,为历史最低。这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呈正相关的效应,说明劳动合同法出台后,法律的威慑效应令用工者有所敬畏,不敢明目张胆违反法律规定。

统计表明,随后,市场上开始产生规避劳动法律的方法,劳动合同法的效益边际递减,工作时间回升到较高水平。从2017年至今,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逐步增长的态势。

这就反过来表明,如果劳动合同法成了摆设,用工单位就会无所顾忌。如何以法律来规范劳动关系与劳动时间、加班管理,抑制过劳等,不能靠一阵风式的执法检查,还要靠功在平时、久久为功,将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者权益落实到位才行。

另外,“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”还不能完全反映现实,因为上述指标统计的是平均值,超长加班的情形屡有报道,员工因此过劳死的也屡有报道,对那些远远超过法定时间的加班加点,如何让员工有权利有勇气有渠道说不,也是落实劳动合同法的重要一环。毕竟人不是机器,“996”乃至“007”并不必然带来福报,超长加班透支员工健康,对用人单位也是损失,因为一旦发生意外情形,用工者也要面临支付赔偿的实际损害。

工作时间并非越长越好,疲劳战影响的是劳动效率,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需要时间进行恢复和更新,员工的健康是个人财富也是单位财富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。因此,工作时长正刷新二十年纪录,应该令人警醒,当挤掉这一纪录的“加班水分”为好,别因加班时长拉长了工作时间,对员工对单位来说,也许都是得不偿失。

标签:

消息推送